服务已到期,请联系管理员老师反馈!
当前位置:阿勒泰党建图书馆 > 读书感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发表时间:2018-07-20 23:14 来源:点击量:2735


怀着对领袖的崇敬之情,我仔细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岁月》一书。这部书通过讲述人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生动、朴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时代,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偏僻穷苦小山村里度过的一段艰难时光。反映了他在那段艰苦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和坚韧成长的奋斗历程。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和人格的升华,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和感召。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成为广大青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就事业的指路明灯;成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锻炼、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政治素养和能力的一面镜子。

我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有的篇目复读多遍,细节之处细心体味,让人无处不受教育,不受感染,受到许多启迪和感悟。

 

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对他的第一印象是青年时代的习近平酷爱读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梁家河,青年习近平在当时那种生存都有困难的艰苦环境里,劳作之余,闲暇之时,不仅通读了大量中国古代经典、外国文学名著和现当代杂文,还精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范围之广,涵盖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等。他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不管多苦多累,心无旁骛的沉浸在读书学习之中,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思路宽广、目光如炬、高瞻远瞩,这与他常年深入学习思考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

青年习近平,对知识有着发自心底的热切向往。初到梁家河,他随身带了满满两箱子书。为了借阅《浮士德》,他不惜走了30里路。在梁家河,他上山放羊也不忘读书,田间劳作的间歇也不忘看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知识的滋养,对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顽强毅力、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和如饥似渴、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今天,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中感悟到他之所以能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忍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之所以能旁征博引、古为今用、情理兼备、通俗易懂,这与他长期的读书生活和实践积淀密不可分。正如2014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感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求干部重视学习马列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源自他读书学习经验的体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倡导的,把学习作为必修课,应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亲民爱民的高尚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成为生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位人民领袖,既有艰苦环境的锻造,更有他苦心立志的奋斗。7年的知岁月,既是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人生历程的重要起点。7年里,他坚持同群众打成一片,亲身感触到了普通百姓穷困潦倒的生存现状,体恤到百姓生活的冷暖和艰辛,深知百姓的期盼与诉求,促使他的人生更接地气。他把自己视作普通农民,自觉融入到群众之中,与群众的感情水乳交融,群众基础深厚坚实。在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中,饱尝了人生酸甜苦辣,滋生了为民谋利的抱负和信念,成为他立志从政的思想基点,精准脱贫的思想源头。初到梁家河,他虽然有过彷徨,迷茫,但最终战胜了自我,闯过了四关,与黄土地建立了血浓于水的关系,把人民深深刻在了自己的心里。7年里,他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最懂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坚持不断地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修梯田、修道路、打淤地坝、挖井等等,扎扎实实地干成了诸多那时很不容易干成的事,极大地改善了当时条件下的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解放了生产力,让人民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这种务实、担当、为民的情怀凸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涵。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习近平同志成为人民领袖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新时代,我们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这种为民、务实、担当的精神,尤其是在新疆,在同三股势力的激烈斗争中,我们要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坚定坚决落实好组合拳,打好三场硬仗、一场人民战争,不折不扣地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落实两个全覆盖工作中,踏踏实实走群众路线,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合力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在梁家河的7年里,青年习近平在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黄土高原上,同中国农民中最苦的一群人始终同甘苦、共患难。无论当知青、搞社教、还是当村支书,他总是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抢着干,从不惜力。正是因为他在基层同群众一快儿吃过苦、受过罪、挨过饿,了解百姓疾苦,深深懂得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村民吃水困难,他就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村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村民祖祖辈辈少煤缺柴,他就下大力气建沼气,解决了村民煮饭、照明问题;他创办了铁业社,解决了村民劳动工具不足的问题,并为集体带来了收入;他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为村里增加了土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他开办了磨坊,解决了村民磨面难问题等等。在担任村支书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为村民解决了许多影响生产生活的实事好事,给当时的村里带来了很大变化,使一个曾经多半年靠乞讨为生的贫困村的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七年岁月塑造了他苦中作乐、自强不息的进取品质。苦,成了他知青岁月的底色;干,成为他求真务实的秉持,锤炼了他持之以恒、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培养了他知难而上、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养成了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好作风。对他后来全面掌握基层情况、了解国情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求真务实精神既是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的实践总结,也是他从政生涯的经验积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点。对于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很多生动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等。他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政贵有恒,树立成功不必在我的思想,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要深入调查研究,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党员干部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平易近人的品格风范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温度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真实的、具体的。刚到梁家河,习近平就去吊唁一位素昧平生的老党员的母亲,反映出他秉承着红色基因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流淌着的红色血脉,造就了他对党与生俱来的崇敬感和亲近感。在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一个人,处处体现善良与宽容:对智力有缺陷的灵娃的包容、关心;把绣有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自己主动吃糠咽菜;倾其所有把随身有用的东西给了乞讨的老汉。当时的一位北京知青称赞:“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这是很不容易的!充分说明红色家庭的良好家风的熏陶,在习近平身上展示出非同一般的品格风范。贝多芬说过:凡是行为善良与仁慈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雨果也说:善良既是历史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学习这种良好风范,对于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坚守理想信念,保持乐观态度,增强定力耐心;对于培育淳朴民风、净化社会风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

担当是一种负责的行为,一种自觉的状态,一种舍我其谁的精气神。村民石春阳说: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一旦肩上有了责任,他就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着想,敢说、敢干、敢担当是他的性格特点。在梁家河他每做一件事也并非那么顺风顺水,但为了尽快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困难,改变落后面貌,他需要统一大家的思想,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讲规划,讲道理,取得村民的支持,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他不搞形式主义,每一步都踏踏实实,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固然与他从政经历不无关系,但也与他7年知青岁月滋生的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而养成的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精神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的那样,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的那样,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敢于担当,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