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已到期,请联系管理员老师反馈!
当前位置:阿勒泰党建图书馆 > 读书感悟

向实践看齐 向群众学习 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发表时间:2018-07-20 23:28 来源:点击量:2746

近民、纪实、口述、感人,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标签,细细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书中字里行间都透出了黄土地的淳厚与深沉。29位见证者通过自己的视角和口吻,为大家再现了40年前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知青7年的岁月里,他视群众为亲人,重情义、尊品行、善作为、担甘苦,在一件件为民的“善为”中,抒写了他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这是黄土地之子的真实写照。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唯有与民同心,方可牵住连接天地的命脉。群众是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归根结底就是要:“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人生的坐标上从“负数”的刻度站位,以“梁家河”为起点出发,用行动为我们作出了指引。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去领悟什么叫实际,什么叫群众,寻着实际的脚步,做好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既来之,则安之”。身来与心安是很难同步同行的,从主动申请下乡到与黄土的“实际”见面,这其中是经历了很多的困苦与磨难,比如大家都读到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个关口。浅浅的谈说总是很容易,真实的关口却实实在在的摆在了青年习近平的面前,小了大伙儿2岁的习近平,做出了比同龄人更坚决的决定——来,则安。他像一棵“劲草”,把根就这样深深扎在了梁家河土地里。“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这是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给群众最深的印记。在陕北的偏远农村,他把自己视为黄土地的一部分,“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去”。他爱看书、爱劳动、爱与“家人”拉话说理,“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他就这样把自己的身子沉得很低,把自己视为“寸草”,把群众视为“大树”。去用真实的视角,去领悟实际,走进群众,解读群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青年的习近平放低姿态,放下包袱,把时间、精力、梦想、希望,都投入到了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向着他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他坚守初心,夙夜为公、一心为民,甘做群众身边最“矮小”的人。以群众有没有得到实惠,生活条件有没有改善,作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汲取群众中的力量,敢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小事解决好,用“报得三春晖”的态度,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些年里的厕所革命、沼气工程、修建水坝、力修梯田等等善为,都是他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大刀阔斧”的创举。这创举来源于实际,又充分贴近民情,是青年习近平领悟实际、解读群众的真实运用。

滴水穿石,善小而善为。那厚重的知青7年,不论兄弟、爷们,不论婆姨、家姑,大家都是被青年习近平点点滴滴的小举动中透出的温暖所感动着。他幽默、知心、仁义、善为,“他在梁家河,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儿童、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他总是围绕着保障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去展开他的群众工作,及时是遇到沟沟坎坎,他也无所畏惧,像一颗有韧性的“劲草”,像一颗敢担当敢作为的“钉子”,敢于作为,善于作为。他把群众的事儿放眼中,把群众的事儿放心上,为群众的事儿勤快地跑趟。把群众身边水滴一样的小事儿,放大为自己天大的大事儿,从小事儿着手,以“善小而善为”,蹄疾步稳,解决好每一个小细节、小环节、小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真正走到了群众的心里。

“春风又生”。作为一个“好后生”,7年的黄金时光里,青年习近平视梁家河的父老为亲人,这里的乡亲也视他为幼子,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已经融在这片大地上,他没有被艰难的生活环境所困惑,在来自群众的关心关爱的“春风”中,实现了“化茧为蝶”的蜕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要从这本载有心路历程的书籍中去探究“什么是实际,什么是群众”。放低身段,沉下心境,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去向群众学习,去向群众借力,带着毫无畏惧的勇气和“刻骨疗伤”的魄力,还有为群众服务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春风拂面下重生,走进群众心中,成为群众的“身边人”,让党始终成为领导人民群众走向幸福的“主力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